×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外资巨额买进回补中国资产的时候到了

  外资巨额买进回补中国资产的时候到了近期,外资纷纷唱多A股,今年以来,陆股通资金已累计净买入643.29亿元,超越了去年全年的净买入额。而据汇丰控股最新的数据显示,超过90%的新兴市场基金开始增持中国,同时减少对印度的投资,种种迹象均表明,全球资产正在加速回流中国。

  新年新气象,在龙年春节的档口期,“休整”已久的A股终于迎来反弹,上证指数年内最低点到最高点,区间涨幅超过17%。全A市场中有5150家公司股价上涨,占比高达96.08%。

  高盛近日表示,中国已持续加强上市公司股东派息和回购、投资者保护以及与市场参与者的沟通,决定维持对中国A股的高配评级、对H股的中性评级。

  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发布的中国股票策略也表示,自1月中旬以来,政府部门密集发声,彰显维护资本市场决心。预计A场反弹有望继续,长线资金进入A场以及北向资金的回归亦有望抬升估值中枢。

  统计显示,自2015年以来,共有66个交易月陆股通资金净买入超百亿元,今年2月份陆股通净买入金额高达607.44亿元,位居历史第七位,3月份也同样净买入超过百亿元,达219.85亿元(见表1)。而今年以来,陆股通净买入额已累计643.29亿元,超越去年全年的净买入额。

  回溯本轮外资回流,主要有两个刺激信号,首先,经过2023年末的指数下探,A场的风险溢价已重回历史极值区间。另一方面近期证监会频繁召开多场发布会,向市场传递出积极稳健的政策导向,此外,MSCI上调新调入A股的纳入因子,也为市场带来了直接的外资流入。

  展望后市,宏利投资多资产解决方案首席投资官Nathan Thooft表示,中国市场在未来12个月内将看到更加优秀的经济环境和更加积极的投资情绪。而投资者们对于中国经济的乐观情绪近日也得到了最新官方数据的支撑,如中国官方制造业PMI创下一年新高、出口的强劲增长及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上涨等。

  结合当前上市公司已发布的2023年年报来看,2023年四季度末,QFII与陆股通资金已现身732家公司的前十大股东阵营,从持值统计,贵州茅台、美的集团、宁德时代、招商银行、万华化学、紫金矿业、药明康德、比亚迪等各行业的龙头公司,始终是外资的最爱(见表2)。

  从持股变动情况统计来看,传媒股新华文轩则得到了外资的大幅加仓,陆股通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四季度末持仓27083.08万股,相较三季度末增仓25237.84万股,QFII澳门金融管理局新进重仓165.26万股,外资合计增仓25403.1万股。另外,农业银行半岛官方app、建设银行、华泰证券三只金融股,四季度期间也被外资增仓超过了亿股。欢乐家、吉宏股份、丽珠集团等公司外资的持股比重则较上一报告期出现了大幅的提升(见表3)。

  统计自2月以来北向资金的净流入金额,制造类板块、高股息板块是外资的主要净流入方向。京东方A、工商银行、中国石化、中国建筑、洛阳钼业、紫金矿业等公司都得到了外资的大规模增持(见表4)。

  从北向资金流入情况看,外资对制造业和高股息板块的关注度较高,结合设备和消费品更新政策来看,近期制造业相关需求复苏与上游共振值得关注,国内制造业回暖趋势较为确定,相关受益板块有机械设备、电力设备、汽车、家用电器等;中下游需求增加也将为上游资源类板块带来机会,美开启降息的时间临近,大宗类商品价格回暖概率较高,推荐有高股息防御属性的上游蓝筹,如石油石化、银行、煤炭、有色金属等板块。

  另外,观察显示,自2月份市场反弹以来,共有256家外资机构参与了A股上市公司的调研,从调研次数看,16家外资机构已参与调研10次以上;从调研公司数量来看, NEUBERGER BERMAN EUROPE LIMITED 、高盛集团、野村证券株式会社、POINT72 ASSET MANAGEMENT, L.P、博裕资本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机构则最为积极,近两个月的时间,均已对逾10家公司完成了调研(见表5)。

  如工程机械及关键零部件制造公司柳工,外资机构对其装载机、挖掘机的市场占有率及提升方式颇为关注。公司表示,2023年柳工装载机国内市占率连续4年提升,稳居行业第一;挖掘机市占率大幅度提升3个百分点,位居行业第三,土方机械整体跑赢行业。公司提升市占率的主要措施包括,国四产品提早布局,产品力最好,及早占领客户心智和满意度,抢占市场制高点。

  食品饮料板块中,对于机构关注的国际化战略进展,舍得酒业表示,报告期内,公司国际业务已累计布局超30个国家及地区;同时,公司也由贸易转向深耕,加强免税渠道的合作,夯实免税渠道的拓展布局,积极向世界传递中国白酒文化、东方生活美学内涵。

  不难发现,一直以来食品饮料板块都是外资的心头好,制造业板块近期也持续被外资所密切关注。我国继续大力发展制造业的背景下,叠加近期新的新质生产力、消费和设备更新等政策大力支持,制造业向好的确定性明显更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