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桐梓的七个故事有没有一个打动你?!

  桐梓的七个故事有没有一个打动你?!没有华丽煽情的文字,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也没有所谓“高大上”的时尚元素,这里讲述的都是桐梓县在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中发生在干部群众身上的小故事。阅读这些曾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实故事,让大家感受我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付出的艰辛努力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4月6日,仲春的阳光金子般洒在羊磴镇白果村静谧的山间。一大早,贫困户娄方强和娄方龙两弟兄开着三轮车,去地里拉来喂牛的黑麦草,几分钟以后,三轮车沿着干净的水泥路,直接开到牛圈旁把草卸下。“以前根本不敢喂这么多牛,没得路,草全靠人背,割草加背草一趟至少将近2个小时,我一天不歇气地来回背三四、趟,还不够喂8头牛。现在好了,一车拉1000斤草,一天25头牛都够喂了。”娄方强一边卸草,一边喜滋滋地说,黑红的脸膛露出由衷的笑容。娄方强的屋外,3米多宽的水泥路弯曲着延伸出去,一直和出村的大路接上,曾经祖祖辈辈肩挑背磨的苦日子,因路通而变成了充满希冀的新生活。

  “做梦也没想到水泥路会通到家门口。”娄方强今年54岁,走南闯北在外务工22年,因股骨坏死返乡,家里两个大学生和一个高中生,家庭非常困难,在县里帮扶干部的鼎力帮助和镇里政策的拉动下开始养牛。今年,看到路通了,交通方便了,娄方强甩开膀子大干,一下子养了25头牛,还和堂弟娄方龙搭伙买了运草的三轮车,提高了效率。

  和娄方强一家一样,羊岩村的群众也感受了公路建设的大变化。2016年,木元至高粱、二福塘至柏林、环石坡至汪家坪,木元至山垭公路先后动工,群众满怀喜悦自发放起了鞭炮。

  羊磴镇是省级一类贫困乡镇,9个村全是贫困村。“两山夹一沟,穷得起灰灰;出门爬坡坡,进屋吃苕堆。”这句充满苦涩的顺口溜曾是世世代代羊磴人的生活写照。连绵的高山阻隔了与外界的联系,落后的基础设施阻挡了羊磴人脱贫的梦想。封闭、贫穷、落后的标签,世世代代如噩梦般笼罩在羊磴人的头上。

  “羊磴要脱贫,首先要突破交通瓶颈!不把羊磴的路修好,我就没得资格当这个!”2016年8月,羊磴镇交通攻坚誓师大会上,镇梁正强向全镇群众立下铮铮誓言。一场交通脱贫的硬仗在羊磴镇打响。正习高速建设快速推进,长达11.46公里;43公里松狮二级路开工建设;13公里高速公路连接线公里进寨水泥路;54公里断头路连接和连户路修建……近300公里公路同步建设,在羊磴的历史上从未有过。群山回唱、机器轰鸣、号声震天。

  在棉地--石林出境公路建设工地上,记者见到了正在砌堡坎的工人们。只见一块块巨型的石块堆在路基下,最重的达300多公斤。由于作业面太窄,挖掘机无法作业,全靠人工抬。领班的赵米说:“施工条件太恼火了,在地方,1天1个人可以砌3方多,在这里只能砌1方。”

  由于地形复杂,土质松散,羊磴镇的公路建设难度很大。梭山、垮塌现象频繁出现。“脱贫攻坚面前,没有‘不行’这两个字!”镇长曾军坚定地说。全镇大动员、深入发动群众;以村为单位成立攻坚队;每条路明确一个班子成员、1个镇干部、1个村干部全程负责;每条路成立义务议事协调小组;倒排工期,密集调度,镇、镇长现场坐镇解决问题……公路建设如火如荼推进。

  在县、乡两级的奋力推动下,短短8个月时间,羊磴镇交通脱贫初战告捷,高速路、二级路、出境路、通村路、连户路纵横交错,到年底,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在羊磴全面形成。路通了,横亘的大山面目不再狰狞;路好了,脱贫的希望在每个人心中点燃。

  天刚蒙蒙亮,曾宪坤就起了床,准备将喂养的山羊赶上山吃草。看着白花花的羊群,抚着闪亮亮的新房,曾宪坤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今年51岁,家住桐梓县新站镇捷阵村的曾宪坤命运多舛,半辈子生活苦难交加。妻子、儿子先后患病去世,留下一账,他背井离乡打工十余年好不容易还清债务。可再婚后,偏偏祸不单行,一场车祸又落下终身残疾,祖上遗留的老房子,由于年久失修,被大雪压垮了……一连串的灾难,妻子经不住打击,远走他乡。曾宪坤孑然一身蜗居在一个巴掌大的窝棚里,以难为难。他无数次徘徊在妻儿的墓旁,几次想一头撞死在妻儿的坟头。在曾宪坤最绝望的时候,桐梓县公安局新站派出所副教导员李德强站到了他身边。李德强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去曾宪坤的窝棚,当了解到曾宪坤的遭遇时,他忍不住掉下了心酸的泪水。在这个脏乱促狭的窝棚里,一个残疾的孤独老头,靠什么维持生活?靠什么脱贫致富?李德强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曾宪坤重树信心,走出困境,过上美满幸福的新生活。

  李德强一次次和曾宪坤促膝长谈,一点一点帮他树立信心,重拾希望。没有办法,帮他出点子;没有资金,帮他,四处筹资;没有房子,帮他争取危改资金,找企业帮扶……崎岖的山路,泥泞的小道,风里来雨里去,不知留下李德强多少脚印。在李德强不遗余力的帮扶下,曾宪坤养起了48只山羊,建起了一楼一底的新房,挺直了做人的腰板!李德强通过多方打听到曾宪坤妻子的下落,并悄悄地将曾宪坤的变化打电线年春节,曾宪坤与妻子终于破镜重圆。

  在曾宪坤的眼里,李德强比亲兄弟还亲,是他给了自己无限的关怀和支撑!后来,当曾宪坤得知李德强身患严重的肾病和胃病,再加上两地分居,聚少离多,与妻子离婚,还要照顾年幼的儿子时,曾宪坤百感交集。他终于明白李德强每次和他谈话时,为什么老是用双手抵住肚子;他后悔李德强给他做思想工作时,自己的“胡搅蛮缠”;他后悔半夜三更还让李德强步行几十里,帮他找走失的山羊……他一次次拉着李德强的手,久久不放,千言万语化作了一串串泪珠。

  放下架子、扑下身子、结好对子、多想法子,把两腿插进泥土中,把双手放到田地里,用真心、动真情、扶真贫!李德强的故事只是桐梓县广大挂帮干部投身脱贫攻坚战斗的一个缩影。

  大年三十,桐梓县燎原花园移民新村5栋3号新房内,欢声如潮,笑语不断。移民搬迁户尤永松一家5口人,杀鸡宰羊,做了一大桌子菜开开心心吃团圆饭。115个平方的新房,三室两厅两卫,水电卫厨全部安装到位,拎着扫帚入住。政府还为尤永松夫妻安排了工作,每日有180元的收入。三个儿子上学,政府都有补助,老大考上了大学,老二、老三在县城读高中。告别农村老家破烂的窝棚,过上崭新的城市生活,用尤永松的话来讲,“石头开花了,天上掉饼了”。

  尤永松来自马鬃苗族乡石板村干沟子组,家里的房子破败不堪,四面透风,上下一空,天上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睡在床上可以数星星。尤永松夫妻虽然勤劳,但无奈家里只有两亩薄地,一年刨到头也刨不了几个盐巴钱。加之妻子常年患病,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马鬃苗族乡党委政府了解他家情况后,将他家纳入易地扶贫搬迁对象。当得知政府在县城的移民新村为他家分配了一套新房时,全家人兴奋得彻夜难眠,喜极而泣。社会爱心企业、挂帮干部还为他家购买了热水器、床上用品、锅碗瓢盆。尤永松发自内心地说:“住上新房子,每个月都有‘票子’进,老大上大学读的影像专业也是挂帮干部帮忙选的,不但读书不花一分钱,还签了协议,一毕业国家就安排工作。娃儿们的成绩都不错,现在最大的目标就是把另外两个娃儿都供上大学!党的恩情真是比山高比海深!有党的关怀和领导,我相信我们一家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

  和尤永松一起搬进花园移民新村的精准贫困户有698户、3210人。虽是数九寒天,花园移民新村却温暖如春。新村处处张灯结彩,大红灯笼高高悬挂在路灯上,映衬着移民们兴奋的笑脸。新村内人头攒动、欢声笑语、热闹非凡。桐梓县委、县政府特地为花园移民新村易地扶贫搬迁户举办了“脱贫奔小康共圆中国梦”迎春文化活动,全村3000多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吃汤圆、看表演,欢欢喜喜迎接搬迁后的第一个新年。

  4月6日上午9点,记者沿着羊磴河顺势而下,再顺着弯弯曲曲的水泥路盘山而上,不时看见公路上工人务工的身影,大大小小的牛圈沿着公路而建。来到山顶羊岩村上台组葛根种植基地,一大群妇女正忙着栽种葛根,个个喜笑颜开。

  王良素的母亲患内风湿外风湿走路不便,丈夫左脚骨折也不能外出打工,四个孩子读书,生活困难。去年下半年,该镇引进遵义市中药材协会在该村领办葛根种植300亩,在该镇副镇长、妇联主席令狐燕和村妇联主席李武芳的介绍下,该村留守或空闲的妇女到基地打工。王良素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下半年在葛根基地干了3个月,挣了5000多元工资。

  在该村万牛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记者还遇见了王良素的丈夫钱志勇,他也在令狐燕和李武芳的介绍下在万牛牧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养牛,每月2400元,不仅挣钱,还学到了技术,下一步准备自己发展养牛。

  该村下台组的何文兰, 也是在镇妇联的宣传动员下开始发展养牛产业,2016年养了40多头,纯收入了10万。今年又扩大了规模,养了60多头。

  “我家养牛以来,镇妇联主席令狐燕和村妇联主席李武芳隔三差五就要到我家来一趟,给我们作指导,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今年赚个20万应该没得问题。”何文兰边喂牛边介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在该镇妇联和村妇联的动员下,该村贫困户妇女养牛在10头以上的有11户,养5头以上规模的有41户。

  柴火灶炒菜野生河鱼,山野菜系列秘制辣味。走进位于茅石镇新桥村的贵州西城农业专业合作社,记者看到20多名群众正在地里进行野菜苗规范化挖沟整畦、插苗填土、死苗替换、剪枝栽植……村民们忙得不亦乐乎。该合作社负责人周易每天天一亮就要到野菜栽种基地里来,一忙就是一整天。

  “新桥村土壤贫瘠,农户收入微薄,以传统种植的经济收入考量,很多地块连化肥钱都挣不出来!”茅石镇纪委金继忠告诉记者,而种植山野菜,农户对“怎么管怎么销”顾虑重重。

  2016年,茅石镇通过亲情招商,在江苏打拼多年的周易回到家乡开始建设野菜基地。为了把野菜基地弄像样,他上网学、出门参加培训,为此他还流转了70多亩山地。“野生柴胡已经开卖,山野菜在这个时候上市,不仅可以丰富县城市民的餐桌,还能卖个好价钱!”周易说。

  头脑灵活的周易看到了发展山野菜的市场前景,于2016年3月成立了贵州西城农业专业合作社,种植野生柴胡、穿心菜、荠菜、面条菜、板蓝根、蒲公英、秋葵等野菜,并鼓励和吸纳周边农户主动加入,成为社员。为了打消流转土地农户的顾虑,他承诺免费提供野菜栽种及管理的技术指导,并在菜品销售上给予帮助,给当地农民吃了“定心丸”,越来越多的农户加入进来。“我们合作社实行的是贫困户务工就业帮扶政策,也就是流转土地贫困户可以常年在野菜基地就近做工。”周易告诉记者说,有3个贫困户通过学习野菜栽种及管理技术,已经成为基地田间管理种植技术能手。“老百姓赚钱都不容易,能看到老百姓多一份收入,我也打心里高兴。”忠厚的周易笑着说。

  “我家4亩多地都流转给了周易,光租金每年就能拿1600多元,在基地里打工每月还能挣1500块钱,比那些年青小伙子出去打工都强!”在西城农业专业合作社的野菜基地里,一垄垄新发芽的野生柴胡在春风吹拂中,舒展着嫩绿的叶子,煞是喜人,正在忙碌的64岁贫困户万昌兰笑得合不拢嘴。万昌兰从正月十五以来,几乎每天都在这里务工,在增加收入的同时半岛官网下载,也见证了这片土地每天一个样儿的变化。

  “我记得是3月10号的样子,大概有60多个群众都上山挖野菜去了,啥子柴胡啊,鸭脚板啊,蒲公英啊……”67岁的杨善友告诉记者,他们把挖来的野菜出售给基地栽种,基地再进行规范化管理。“说是让城里人来这里体验……”

  “温度不能过高,水源要干净,打农药也不行……”说起他的山野菜,周易就有说不完的话。“现在人都讲究健康饮食,喜欢吃山里的东西,市场上的山野菜可比大鱼大肉受欢迎。”

  面对前景,周易充满希望,下一步他还要扩大种植山野菜的规模,他还想带领农民一起富起来,争取以后形成自栽、自采和自销的一条龙产业链。

  “国家精准扶贫让我们的生活大变样,我家也有钱存进银行了。”水坝塘镇中山村精准贫困户魏建平感慨地对记者说。魏建平家里4口人,他和妻子身体状况都不好,只能在家务农。2014年搞产业失败,弄得家里一贫如洗。正在一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当地政府帮助魏建平通过特惠贷贷了5万元发展辣椒、南瓜种植等。有了政策、技术、资金的支持,魏建平一家重拾信心,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虽然魏建平已经脱贫了,但他却想着要帮助村里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致富。“我2015年已经脱贫,但各种政策还在享受。今年年初又发起了脱贫攻坚春季攻势,我打算抓住发展绿色产品这个好政策,再发展100多亩的辣椒和南瓜。去年我收益5万元,今年应该会更好。”魏建平高兴地告诉记者。魏建平通过特惠贷做大辣椒、南瓜种植,再把其他贫困户的土地流转过来,雇他们到自己的辣椒、南瓜地里干活,帮助10多户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带领他们共同致富。

  “真的很感谢党和政府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予我帮助,我能有现在这样的发展,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爱!”魏建平告诉记者,今年,村委会换届选举,他被选举为中山村村委会副主任,他有信心、有决心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共同致富。

  “在前两年我家生活线,身体也差,妻子又常年多病,儿子外出打工,女儿在县城读高中,家中大小事全靠我一个人,常常觉得身体撑不住。感谢有了国家的好政策,才让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家住木瓜镇柿花村郑板组的精准贫困户康明金告诉记者。按康明金的话说,原来他除了自家喂头过年猪,养头耕牛,其他啥子技术都没得,而且养牛养猪也没有科学方法。

  2016年,通过镇村及挂帮干部的大力帮扶,康明金一家享受了危改政策,建起了一楼一底的新房。告别了以前破烂的蜗居,一家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县外宣中心帮扶干部的鼓励下,康明金摈弃了怕还不起债的想法,大胆贷了5万元特惠贷发展肉牛养殖。帮扶干部还积极帮助联系培训机构,让康明金的儿子到遵义学习挖掘机技术,掌握了一门致富的本领。帮扶干部还鼓励康明金的女儿努力学习,每周都让其到家里改善生活,并帮助解决部分生活费。

  “一年来,感谢县外宣中心的干部对我的各种帮扶和鼓励,女儿马上上大学了,儿子也有了技术,家里养了牛和猪,我们俩口还到遵义打零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康明金非常感慨地对记者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