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登录

注册账号 |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登录
不管i人还是e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

  不管i人还是e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你是i人还是e人?”最近,一种叫MBTI的测试悄悄火了。最开始意识到这一点,是我所熟悉的一家媒体,把MBTI测试作为一次征文的分类框架,来请我帮忙宣传扩散。我先弱弱地问了一句,“这个测试很有名吗?靠谱吗?”

  “有名!靠谱!”小伙伴回答。好吧,我不懂,选择无脑转发。不久后半岛,办公室的同事们也纷纷做起了MBTI测试,一通操作之后,大家都得出了自己的性格类型。“有点准啊!”小伙伴表示。

  在社交媒体上,关于i人e人的讨论更是热度不减,“我是i人,但在工作中常常做e人”“我是istp,你呢?”……各种网络词汇也层出不穷:可i可e、遇e则i、窝里e、口i心非、为i做e……相关话题频频登上热搜:“海底捞等位区分i人e人”“职场i人如何与人相处”……一时之间,仿佛不懂MBTI已经无法跟人聊天了。

  甚至,连一些公司面试都会带上“你的 MBTI 类型”这种问题,并且以此作为是否录用的参考标准之一。一个测试竟然能影响到职业和生计,这可就严重了。

  根据网络资料,迈尔斯-布里格斯类型指标的人格类型理论模型(简称MBTI测试),从4个维度划分出16种人格,并以不同类型人格的英文缩写,为这16种人格命名。其中,“i”和“e”是一个指标的两极,“i”代表内向、内倾型,“e”代表外向、外倾型。

  我不懂,但不由得联想到这些年来风行一时的诸多性格分类法。中国老一辈的多相信生肖,相信不同生肖的人拥有不同的性格和命运。记得当年我结婚时,妈妈就曾经为我和对象的生肖不合而烦恼,据说这两种生肖的人在一起,会吵闹不已,而且我会被欺负。只是我们年轻人不在乎,他们也只能不了了之。

  在我读书的时候,校园里一度流行过“星座学”“血型性格论”“色彩性格分析法”等性格分类法。其中,“星座学”的影响最广泛,其“学说”也越来越复杂,从常见的十二星座,发展出“月亮星座”“上升星座”等不同体系,懂行的人谈起来,能滔滔不绝地聊上几天几夜。

  此外,林林总总、流行一时的性格测试还有很多。因为我是一个特别不爱做测试的人,所以就不记得了。为什么不爱做测试呢?因为我总觉得这些测试,很多看了问题就知道结果,比如选A很明显就是外向型,选B就是内向型。既然已经知道结果,我还假模假式地做什么呢?

  还有一些测试,每个问题都让人难以回答:“你经常保持冷静吗?”我不知道啊,谁能告诉我,我冷静吗?

  “认识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希腊神庙上的箴言,真的使古往今来的人们伤透了脑筋。谁都想了解自己,但这真的没那么简单。人是一种多么复杂的动物!他们的思想千变万化,甚至会在同一类事情上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哪里能用简简单单的A、B两个选项来概括呢?

  他们的情绪有阴晴雨雪,“带着泪的笑”、“平静背后的愤怒”,显意识、潜意识、无意识,心理学家为了分析人的心理,创建了细致的体系,其复杂程度绝不是几个词所能概括的。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环境下,也会呈现截然不同的状态。

  当然,也不是说一个人的性格就完全不能认识,而是说要对人的复杂性有充分认识,不要简简单单贴个标签就完事。被判定为“i”的人,未必就不能社交,被判定为“e”的人,也不一定就咋咋呼呼。

  但这个世界的悖论是,能为大众所接受的,往往是相对简洁明了的结论,“复杂性”很难有市场。心理学上有个“巴纳姆效应”,是说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给不同的人看同一段模棱两可的性格描述,结果看到的人都认为说的是自己。

  或许MBTI确实有其道理,但无论如何,16种性格类型相对于茫茫人海来说,还是显得过于简单了些。真的想认识一个人,能不能从好好相处开始,而不是从一份测试开始呢?这个世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不管是i人还是e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人,别轻易地标签化了。

相关推荐